不必用同一标准来要求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来翻阅以上海闵行一个行政村为范围编成的《东吴志》,感触很深。书中谈到的东吴村,随着莘庄地区的城市化,原有的自然村落与环境逐渐消淡,新的生产形式、体制和社会结构重建。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书外的一些问题:在激荡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如何迎接新生?新形势下,上海怎样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动力——
东吴村因为处在莘庄附近,有着先天的经济发展便利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乡村城镇化的转变。但更多的村庄,离城镇稍远,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要差很多,乡村发展的动力相对匮乏。
在远郊,土地的经营状况是决定农村经济面貌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乡村土地主要由村委集中出租,承租方有的是公司,有的是私人,有的呈公司化经营模式,有的最多算是半机械化,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公司化经营的,一改农民传统的经营模式,搭起了固定的大棚,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而普通的外地农户承包,一般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大多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秋天收割后便让土地荒芜数月。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上海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吸收各地先进经验,发展方向之一是公司化经营的农、商、工混合发展模式。这种混合发展模式是适合当下社会条件限定下的经济形态。
环境——
农村要吸引更多的人居住,必须有整洁的环境,必须“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上海农村几乎没有青山,但有很多绿水。河道水网密布,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从直观感受来看,河道的自然、野趣以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是颇为重要的。当然,要保持自然的特色,也要保持一定的整洁度,但绝不是以全部建成水泥河岸、河堤为目标。
上海的农舍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但个别地方以白墙黛瓦为整治目标,千篇一律的外貌多少令人感到乏味,应该保持建筑结构和外貌的多样性。
当然,农舍过于分散,会占用大量农田。规划相对集中的村落是必要的,还可以起到小商品集散与交换的节点功能。集中规划设计村落要符合农村实际,不应做成简单的城市居民小区翻版。
文脉——
和美乡村建设,不只是物质和外表上的发展变化,还需要内在的文化建设。
上海农村素来重视教育,《东吴志》里就罗列了东吴村在新中国成立后考进大学的众多子弟姓名。如果对这些成名成家的或者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的人进行适当的介绍,可能教育意义会更大。
上海的农村有一些清末建筑,有的已经破落,需要加强维修维护。一些村落里还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碉堡、地堡等,应当加强保护并进行标识。
由于各自条件和基础不同,上海的乡村振兴各有特点,在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与文化建设上不必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但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作者:J9游会官方网页版九游会J9国际站副院长、教授 张剑光)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00329